依靠*扶贫搬迁好政策,*生全家从贡江镇仓前村搬到思源社区,住上了110平方米的敞亮楼房。圆了在县城的安居梦,头脑活络的*生购置了一个车库,改造后开起了服装加工作坊。
*生家的小作坊,联结在了县里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上。*是“民间手艺之乡”,很多乡村都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全县现有纺织服装类企业2000余家,去年产值*过450亿元。*县副县长*介绍,县里立足实际,顺势而为,把一部分*扶贫搬迁户安置在纺织工业园区附近,方便他们*业增收。园区企业还带动县内79家扶贫车间、一批加工作坊,把*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也为企业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现在生意还不错,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块钱。”*生说,作坊用水用电有*惠,社区干部帮忙联系园区企业的加工订单,原料、成品都是家门口送货取件。
搬迁之后稳得住、能致富,做好*业创业服务是*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关键。在思源社区服务中心,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社区居民的*业信息。“我们提供*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联系订单等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社区已有375人在工业园区*业,24人像*生一样自主创业。
“住进新家,技能学到手,‘饭碗’端得更牢了。”在*县*扶贫搬迁上欧二期集中安置点,记者见到27岁的熊观福,他正收拾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准备赶往工业园上班。搬入新家后,他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考取了电工证、水电维修证,在工业园当上了维修工。“一个月收入5000多元,这阵子我正参加电梯维修培训,等考试通过,月收入能再涨2000多元。”
利益联结紧密,富民产业鼓起脱贫户腰包
“我们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兼顾了群众意愿和后续发展需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介绍,一部分搬迁户“进城入园”,靠近工业园区安置,融入县里的主导产业;对于那些愿意务农的搬迁户,县里选择在乡镇、中心村等建设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地*近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镇*坑中心镇*扶贫搬迁安置点里,居住着140户633名脱贫群众,这里的搬迁户几乎家家参与脱贫产业。
夏日炎炎,成片的大棚里,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蔬菜。在*镇蔬菜产业后续帮扶基地,64岁的*正弯腰采摘丝瓜,小孙子围在她身边玩耍,“搬进新家,还能*近种地,每天能挣70元,真不错!”
这片蔬菜大棚是镇里专门为搬迁群众打造的,共有124亩,主要通过能人和合作社引*发展,搬迁户可享受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等多重收益。*村党支部书记*承包了13亩大棚,带动30多户村民务工,“**有贴息、保险有补贴,镇里还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我越干越有信心。”
买房,是如今困扰着很多的人生大事,有的可能已经到了还**的阶段,有的却还没有踏出那一步。踏出买房那一步,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的,然而,勇气大家都有,钱却没有,于是买房一事只能一拖再拖。
买房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了,现在要强调的是买什么样的房子。楼市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虽然房价居*不下,但是一些房子势*会不再是市场的流行品,迟早会被淘汰。或者说,一些房子根本不适合我们普通人购买,但是现在依然有人没意识到那些房子的弊端。
没有阳台的房子不买现在很多开发商会开发一些复式的公寓或者是紧凑型住宅,这些房子本身空间不是很大,而且为了节省空间都没有设置阳台。这样室内透光性会大打折扣,整个房子比较阴沉昏暗,透风性也不会太好,住在里面的人会感觉到压抑感,平时晾晒衣服也麻烦,所以不建议购买。